邹喜祥雕像□楚天都市报吉木新闻记者邓波 图片:楚天都市报吉木新闻记者邓波 1952年,沙罕甘岭战役中北山537.7高地阵地,志愿军135军1连1营战士与战友们 狙击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歼敌三千余人,令敌人闻风丧胆。其中,邹锡祥用206发子弹杀死敌人203人。荣获二等功和“冷枪英雄”光荣称号。 10月25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抗美援朝战争英雄邹喜祥的孙子邹金红,听他讲述“冷枪英雄”的光辉事迹。邹金红笑着介绍,他从小就和爷爷在一起。当他耕种或休息时,他的祖父会告诉他要注意什么。关于战场的争论。 “他给我讲了他的战斗过程。当时我还小,听那些故事有点紧张。现在想起来,爷爷让我很自豪。”邹锦宏说道。邹锡祥,1922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梨园草场,属仡佬族。从7岁开始,他就和长辈一起打猎猎枪,这为他后来立下赫赫战功奠定了基础。 1948年2月,邹锡祥被国民党军队俘虏,应征入伍;同年9月,所在部队被解放军俘虏,邹喜祥选择加入解放军。 1952年3月,邹锡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赴朝鲜参战。他所在的第135团负责镇守五神山上的537.7北山山安岭阵地。在当年10月,上安岭之战打响。第135团遭到敌火炮轰击。战斗极其惨烈,邹惜祥的战友多人阵亡。在困难的情况下,邹喜祥凭借自己良好的枪法,杀死了许多敌人,并被提升为机枪排长。公开报道显示,在战场上,邹喜祥以战壕为掩体,在前沿阵地悄悄监视敌人的活动,然后用步枪准确狙击敌人。由于他的遗嘱,周边国家的军队都来向他学习“冷枪战术”。据记载,1952年初夏至10月初,邹锡祥和战友在驻扎沙罕甘岭北山537.7阵地期间,歼敌3000余人。其中,邹锡祥亲自用206发子弹杀死敌人203人。战斗中,邹喜祥荣获一等功一次,因其勇敢仁慈的作风和傲人的军功,两次荣获二等功。荣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二等功勋章,被中国志愿军总部授予“冷枪英雄”称号。 “战斗中,战友们牺牲了,最后只剩下爷爷和几个同伴活着。但由于反击部署尚未完成,他们无法撤退,只能躲在坑道里,边打边等支援。邹锦宏记得爷爷告诉过他,最后弹药用完了,战友们决定让邹喜祥分头行动。” 并寻求帮助。当晚,寒风呼啸,邹喜祥趁着夜色寻找出隧道的路,却被敌人发现。敌人追赶他,他逃跑时滚下了悬崖。我们战友的尸体悬崖底部堆积如山,为了躲避追击,邹喜祥跳进了一个弹坑,拖着周围六七名战友的尸体。 “爷爷说,敌人一看到尸体,就打他的刺刀,他的手也被刺伤了,但他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直到敌人走远了,他才慢慢起身,避开途中的敌人,又冲向部队求援。”邹锦宏说道。战后,邹锡祥受到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金日成接见。 1956年,他拒绝优厚的安置条件,复员回到家乡务农。他从来没有向当地政府提起过自己立下的战功。在他的建议下,梨园大队开垦了梨园牧场的梯田,种植了水稻,让村民吃上了米饭。他还介绍了这项技术热心的纳卡塔尼姆通过同伴从外地种植甘蔗的经验中获益,提出大队搞各种经营工厂,生产糖果、热酒、猪肉等,大队的收入增加了,村民的生活也改善了。梨园大队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邹金红记得,爷爷的身上布满了伤痕,每年夏天他都会感到奇痒难受。当时没有止痒的药物,他就用松油和桐油将松油和桐油涂在祖父的疤痕上止痒。 1982年9月金日成访华时,专门询问了邹锡祥的情况,并讲述了邹锡祥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当地政府这才认识到邹喜祥是一位伟大的战斗英雄。 1993年春,邹锡祥因胃癌去世,享年71岁。如今,他的墓地已成为来到红色教育基地。村书记沉伟利告诉记者,个人和单位经常纪念和敬仰邹喜祥,欣赏他的先辈们为新中国不畏艰难、牺牲的精神。邹喜祥去世时,邹金红年仅14岁。他说,他的祖父一生中经常教导他的子孙做人。逢年过节,全家人都会去墓地祭奠爷爷,也会向外人讲述爷爷当年的英雄事迹。 “我儿子今年18岁,高中刚毕业,本来想报名参军,可惜因为体检不及格而失败了。等他再读两年再报名试试。”邹锦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