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建淮大地,“香心丽”处处割。从量子技术到人工智能,从聚变能源到生物医药,“十四五”期间,依靠产业跨越,“科技之城”合肥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加速器。 “科技之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持。 “从提出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大力推进‘6+5+x’产业集群建设,逐步形成自身在金融和产业创新方面的优势和障碍。”中信银行合肥分行副行长王华表示。完善科技金融中心,全面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深度聚焦痛点结合科技创新产业和企业需求,推出特色矩阵产品;与科大硅谷科技创新集群合作设立“科大硅谷创业贷款”;土地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安徽省首张科技创新票据……一系列新举措奏响了金融与科技创新的交响曲。回望过去五年,一组亮眼的数据勾勒出我国金融业支持高质量投资的应对之策。科技领域:科技贷款、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科技贷款、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 A股市场前50强中,科技公司从“三十五年”末的18家增加到目前t 24家公司,科技板块市值超过1/4;科技保险保障力度加大,累计提供风险保障突破10万亿元;第一排、第一批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十四五”期间金融服务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深刻变化。以银行为例,为了做好“科技金融”,近年来,银行从传统的“资金提供者”转变为“创新合作伙伴”。他们不仅“给钱”,更是“懂技术、陪伴成长、分担风险”。 “首先,银行除了看重财务指标外,更看重科技企业的成长;其次,银行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服务,紧扣科技企业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半径,从只提供g“预付”贷款到提供“股权+债权”全方位融资解决方案,从单纯解决资金需求问题是“三分天下”;对行业了解更深入,更愿意“提前小额投入”。因为银行很难介入早期和小公司,而是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逐步探索,净利润的损失并没有传统。但基于对技术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充分认可,中信银行合肥分行最终通过长三角地区的“卡分”产品提供了2000万元的信贷支持,同时也帮助对接了产业资源和新的销售订单。金融血脉的持续畅通也离不开宏观政策的强力引导。 “十四五”期间,从明确科技金融“施工图”,到1支持加快建设科技金融体系5项举措,到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到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创板”……“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在创新债券、科技并购贷款等科技新政策工具的引导和支持下,科技输送有多种可能 公司。王华说道。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我国正处于科技强国发展的关键阶段,金融在科技中的作用众所周知。 “十四五”是科技金融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信贷资源投入科技领域,更多政策工具的提供,有效促进了科技服务的增量、降价、扩容,为基础研发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创新并未停滞不前,金融浪潮加速涌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金融体系将以更老更稳的方式继续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立公司’、‘成就科技公司’是我们的理念。可以预见,进入‘十五’时期,各金融机构对科技金融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加大,相关业务量和增速有望呈现较快增长。”王华说道。 (大家张默、向嘉颖即将公布)